-
第一章:退群通知比早自習還準時
淩晨五點十七分,高三(7)班的班級群炸了。
一條艾特全員的訊息橫空出世,像極了班主任突然查寢時的破門聲。
>
【群公告】因部分成員行為嚴重違反校規及群管理守則,現決定對該群進行臨時解散處理。所有成員請於今日上午8:00前提交書麵說明至德育處。
>
——管理員·李老師
冇人說話。
但聊天記錄往上翻三屏,就能看到淩晨四點三十六分,一條匿名朋友圈截圖被轉發進了群聊。
圖上是女生宿舍樓頂天台的俯拍視角,一個穿藍白校服的背影站在邊緣,腳下是整座沉睡的城市。配文隻有五個字:
**我撐不住了。**
截圖發出來的時候,冇人認出是誰。
直到有人放大照片右下角——
校服袖口上,用熒光筆歪歪扭扭寫著兩個字:**晚晚**。
空氣凝固了。
有人秒刪訊息,有人退出群聊,還有人直接把手機摔到了地上。
而此時,距離高考還有**47天**。
---
六點零二分,城市另一端的便利店,沈知晚正蹲在冰櫃前挑關東煮。
她穿著皺巴巴的校服,頭髮亂得像剛被雷劈過,嘴裡叼著根冇拆包裝的竹簽,眼神放空地看著蘿蔔選項發呆。
一共十九塊五。收銀員說。
她摸遍全身,掏出三枚硬幣、一張公交卡,和一張寫著彆信男人,信月經的便利貼。
最後,用學生證押了五塊,賒賬走人。
走出門時,天剛矇矇亮。
她咬了一口滾燙的魚丸,燙得直跳腳,卻還是笑了。
真他媽鮮!過一段時間叫上一群狐朋狗友攻餡他,誰他媽的這麼好吃!
她不知道,自己五小時前發的那條朋友圈,已經讓整個學校陷入恐慌;也不知道,那張被瘋傳的天台背影照,正是她昨晚一時興起拍下的遺照模擬圖——為的是測試閨蜜會不會秒回電話。
結果,冇人接。
連她媽打來的六個未接來電,都被她靜音到了淩晨。
---
七點四十分,教學樓走廊。
沈知晚踩著上課鈴衝進教室,書包甩肩上,動作瀟灑得像港片主角。
全班安靜得詭異。
有人低頭假裝看書,有人偷瞄她的眼神像在看鬼。
她坐下,拉開抽屜——
裡麵塞滿了紙條。
你還活著
你發那種東西想嚇誰
德育處叫你去一趟。
她一張張看完,最後抽出最底下那張粉色便簽。
字跡娟秀,帶著點諷刺意味:
>
沈知晚:
>
若你真想結束一切,請至少留個像樣的遺書。
>
——某位關心你的同學
她笑了,笑得前仰後合,差點把桌板掀翻。
誰寫的站出來!這文筆,絕對是我失散多年的筆友!
冇人迴應。
班主任李硯秋推門進來時,她正把那張便簽折成紙飛機,瞄準講台發射。
啪地一聲,正中老師額頭。
全班倒吸一口冷氣。
李硯秋冇發火。她撿起紙飛機,展開,看了兩秒,然後當著全班的麵,塞進了自己口袋。
沈知晚,她聲音很輕,放學後,來我辦公室。
全班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她身上。
她聳聳肩,掏出耳機塞進耳朵,音量開到最大。
螢幕上是昨晚那張天台照片的原圖。
她點了編輯,刪掉了我撐不住了五個字,改成:
**今日份氛圍感打卡,求讚。**
發送。
三分鐘後,點讚破百。
評論區炸鍋:
臥槽你真去了!
晚姐你是真瘋還是演的
你不怕被處分嗎
你是不是有病
她一條都冇回。
隻是盯著那張照片看了很久。
風吹起她的髮絲,遠處城市的燈火像撒落的星子。
她忽然想,如果那一刻真的跳下去,會不會有人真的心疼
還是說,第二天大家照常背單詞,食堂搶最後一塊雞排,誰都不會記得,曾經有個女孩站在天台邊緣,試圖用一條朋友圈換來一點關注
---
李硯秋的辦公室在教學樓最西頭,常年陰冷,像極了她的性格。
她三十八歲,未婚,教語文十年,帶出過三屆省狀元,是校長口中最穩定的壓艙石。
但她的眼神,總像在審判誰。
沈知晚敲門時,她在批改作文。
進來。
她冇抬頭。
沈知晚坐下了,翹起二郎腿,腳尖晃悠著,像在等理髮。
你知道昨天那條朋友圈,造成了什麼影響嗎李硯秋終於開口。
影響沈知晚笑,不就是多了幾個點讚我還漲粉了呢。
高三(3)班有個女生昨晚哭到淩晨,她以為你要跳。
高二兩個學生模仿你拍了類似照片,被宿管發現。
德育處接到家長投訴,說我們班風氣有問題。
沈知晚愣了一下。
她冇想到,玩笑會變成子彈。
但她很快恢複表情:所以呢我又冇真跳。她們愛哭就哭唄,我又不是她們的情緒保姆。
李硯秋抬眼,直視她。
沈知晚,你父親去世三年,母親再婚搬去海南,你一個人住出租屋,靠兼職和助學金活著。你成績中等偏下,誌願填報表至今空白。你每天裝瘋賣傻,熬夜刷短視頻,朋友圈淨是些‘人間不值得’的矯情話。
她頓了頓。
你以為你在演叛逆,其實你隻是在求救。
沈知晚猛地站起,椅子刮地發出刺耳聲響。
你懂什麼!你有資格說我你連結婚都不敢,是不是也躲在辦公室寫遺書!
李硯秋冇動。
她隻是緩緩從抽屜裡拿出一張照片。
遞過去。
沈知晚接過。
照片上是個年輕女孩,穿藍白校服,站在天台邊緣,背影和她昨晚一模一樣。
隻是時間標註是——**2008年4月17日**。
那是我妹妹。李硯秋說,她跳了。
沈知晚的手開始抖。
她也像你一樣聰明、敏感、愛寫詩。她說這個世界太假,所有人都是演員。她發了三天倒計時朋友圈,冇人當真。第四天,她走了。
那天,我正在講台上念她的作文——《我想做一陣風》。
沈知晚的眼淚猝不及防砸在照片上。
你……你為什麼不早說
因為我不想你變成第二個她。李硯秋聲音沙啞,也不想像當年那樣,眼睜睜看著一個生命消失,卻以為隻是青春期的小情緒。
沈知晚蹲在地上,抱著頭,肩膀劇烈顫抖。
我不是想死……我隻是……太累了。
我知道。李硯秋蹲下,輕輕抱住她,但累不是終點,是轉折。
---
那天放學,沈知晚冇去兼職。
她去了圖書館,借了三本書:《如何寫出打動人心的文字》《心理學入門》《高考作文滿分模板》。
她開始寫日記。
不是朋友圈那種人間不值得,而是真正記錄自己的情緒、恐懼、渴望。
她寫下:我討厭裝堅強,可我不敢軟弱,因為冇人接住我。
她寫下:我媽再婚後打電話越來越少,她說新家庭需要磨合。可我連‘想你了’都不敢說,怕她覺得我拖後腿。
她寫下:我羨慕那些能哭出聲的人,而我隻能把眼淚嚥進關東煮裡。
她還寫了一篇作文,投給了校刊。
標題是:《我不是瘋子,我隻是想被看見》。
三天後,校刊主編找上門。
這篇……是你寫的
她點頭。
我們要登頭條。
她搖頭:不要署名。
為什麼
她笑了:因為我還冇準備好,讓大家知道真實的我。
---
兩週後,校園廣播站播出了一期特彆節目。
主題是:那些沉默的聲音。
冇有點名,冇有照片,隻有一段段匿名投稿的文字朗讀。
其中一段,來自沈知晚:
>
我曾在天台站了一整晚,隻為等一個人問我‘你還好嗎’。
>
可直到天亮,手機隻收到一條外賣送達通知。
>
原來最可怕的不是孤獨,是明明活著,卻被世界當成不存在。
那天,全校安靜得可怕。
許多學生紅了眼。
有人開始寫匿名信投遞到廣播站。
有人自發組織傾聽小組,在午休時提供情緒陪伴。
甚至連校長都在晨會上說:
我們太注重分數,卻忘了問一句:你們快樂嗎
---
而沈知晚,依舊每天去便利店賒關東煮。
但這次,收銀員主動塞給她一瓶熱牛奶。
學生證不用押了,她說,你值得被相信。
她笑了,眼眶微紅。
謝謝。
走出門時,陽光正好。
她抬頭看天,忽然覺得,活著,其實也挺鮮的。
---
第二章:**全網爆紅後,我被現實上了第一課**
沈知晚冇想到,那篇匿名作文會火。
更冇想到,是被一個叫校園暗語的百萬粉博主扒出來的。
他在視頻裡說:
這篇《我不是瘋子》,是我今年讀過最真實的學生文字。作者一定是個被生活壓垮卻仍在掙紮的靈魂。
視頻配樂是鋼琴版《負重一萬斤長大》,畫麵是空蕩的教室、淩晨的路燈、外賣單、藥瓶……
煽動性拉滿。
一夜之間,我不是瘋子
衝上熱搜第三。
評論區全是共鳴:
看哭了,這不就是我嗎
學校隻關心排名,誰關心我們心裡有冇有崩
作者是誰想抱抱她。
有人開始人肉搜尋。
三天後,她的名字、班級、照片全被扒出。
**沈知晚,高三(7)班,疑似抑鬱症患者,曾發天台照求救。**
她的社交賬號被刷爆。
私信裡有祝福,也有質疑:
你是不是炒作
靠賣慘博關注,真噁心。
你父母呢是不是冇人管你
最狠的一條:
你爸死了是不是你氣的
她刪了賬號,拉黑所有人。
可現實冇給她喘息的機會。
第二天早自習,她剛坐下,前桌男生回頭,語氣怪異:
你就是那個‘瘋子’
她冇理。
聽說你爸是酒鬼,打你媽,最後自己喝死的
她猛地抬頭:誰告訴你的
網上都這麼說。
她衝出教室,直奔德育處。
誰允許你們泄露我的**!
德育主任一臉為難:不是我們說的……但李老師建議公開你的故事,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。
她愣住。
李老師
她說,讓更多人看到,才能避免悲劇。
她轉身就走。
那天中午,她在天台找到了李硯秋。
你憑什麼拿我的痛苦去教育彆人!她吼。
李硯秋看著她,眼神複雜:我隻是想幫更多人。
可你問過我嗎!沈知晚眼眶通紅,你以為你在救我,其實你在剝光我!
李硯秋沉默。
你知道現在全校怎麼看我看笑話!同情!施捨!冇人再把我當沈知晚,他們都叫我‘那個瘋子’!
風很大,吹亂了她的頭髮。
我寫那篇文章,是想被理解,不是被展覽。
李硯秋終於開口:對不起。我……太想改變什麼了。
沈知晚冷笑:你拿我的傷疤當教材,就像醫生把病人脫光給學生上課——哪怕是為了救人,也得先問病人願不願意。
她轉身要走。
等等。李硯秋叫住她,有家媒體想采訪你,央視青少年頻道。報酬五萬,還能幫你申請心理專項資助。
沈知晚停下。
條件是——你要出鏡,講述全過程。
她回頭,笑了:所以,連道歉都是為了讓我繼續賣慘
她冇接offer,轉身離開。
但那天晚上,她收到了一條陌生簡訊:
>
沈知晚:
>
我看了你的文字。
>
如果你願意,我可以幫你出版一本書。
>
不是賣慘,是發聲。
>
——鹿鳴書係
主編·周敘白
她盯著手機,心跳加速。
出書她從來冇敢想。
她回:**為什麼是我**
對方秒回:**因為你的文字,有血。**
---
一週後,她見到了周敘白。
三十四歲,穿灰色大衣,戴黑框眼鏡,說話慢條斯理,像一本行走的文學雜誌。
他在一家獨立書店的角落請她喝咖啡。
你知道現在有多少青少年在默默崩潰嗎他問。
她搖頭。
每年有超過十萬例心理危機乾預記錄,但隻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被看見。大多數人,像你一樣,用朋友圈、短視頻、匿名帖在呼救。可迴應他們的,往往是冷漠、嘲諷、流量收割。
他翻開一本樣書:我想做一套‘真實青春’係列,收錄普通學生的內心獨白。不美化,不煽情,不教化。就讓世界聽聽,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。
你願意成為第一本的作者嗎
沈知晚手心出汗。
我……文筆不好。
但你真實。周敘白說,文筆可以改,真實無法偽造。
她猶豫了很久,終於點頭。
但有個條件——我要用筆名。
當然。
筆名叫什麼
她想了想,寫下兩個字:**晚風**。
---
接下來兩個月,她一邊備考,一邊寫稿。
她寫父親酗酒的夜晚,寫母親離開時的背影,寫自己如何學會一個人去醫院、交房租、對抗失眠。
她寫那條朋友圈背後的孤獨,寫被全網圍觀後的窒息,寫李硯秋的善意如何變成傷害。
她甚至寫了對周敘白的懷疑:
>
他真的想幫我,還是隻想拿我的故事去獲獎
書名定為:《我曾站在天台,隻為等一句‘你還好嗎’》。
初稿完成那天,她哭了。
不是因為難過,而是因為她第一次覺得,自己的痛苦,有了意義。
---
書即將出版前,周敘白告訴她一個訊息:
我們和央視合作,要做一場新書釋出會直播。你願意出鏡嗎
她沉默。
這次不是賣慘,是倡導。你可以說你想說的任何話。
她問:我能刪掉那些太私密的章節嗎
當然。
那……我試試。
釋出會當天,她穿了件白襯衫,頭髮紮成馬尾,看起來像個普通的高中生。
鏡頭前,她聲音平穩:
我不是英雄,也不是受害者。我隻是一個差點被沉默殺死的普通人。
我想告訴所有和我一樣的人:
你的感受很重要。
你值得被聽見。
哪怕全世界都安靜,也請記得,對自己說一句——
‘你還好嗎’
直播觀看人數破千萬。
書預售當天,銷量破十萬。
她拿到了人生第一筆版稅:**二十八萬**。
她給母親轉了十萬,備註:**換新家,彆省。**
剩下的,她存了起來。
她第一次覺得,自己不再是那個賒關東煮的女孩。
她有了名字,有了聲音,有了未來。
---
可命運的反轉,總在你最得意時降臨。
書出版三個月後,一本名叫《被利用的青春》的批判文集上市。
作者是李硯秋。
書中直言:
>
沈知晚的故事被過度消費。
>
她的痛苦成了某些人博名逐利的工具。
>
出版商、媒體、所謂‘知音主編’,都在用她的傷疤跳舞。
>
而真正的教育改革,卻被流量掩蓋。
書裡還附了一封致周敘白的公開信:
>
你以為你在拯救,其實你在剝削。
>
一個未成年少女的**,不該成為暢銷書的賣點。
輿論瞬間反轉。
抵製消費青少年痛苦
上了熱搜。
周敘白被罵文化獵巫,書被下架。
沈知晚再次成為焦點。
這次,不再是同情,而是質疑:
你是不是被利用了
你拿錢了是不是就閉嘴
你到底想乾嘛
她懵了。
她給周敘白打電話,冇人接。
她去書店找他,被告知他已辭職,去了雲南。
她翻遍社交平台,隻找到他最後一條動態:
>
有時候,善意也會成為刀。
她站在書店門口,手裡抱著最後一本自己的書。
風吹起書頁,像在告彆。
她忽然明白——
原來命運饋贈的禮物,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。
---
第三章:**逆襲劇本裡,冇有easy模式**
三年後。
某大學創意寫作係課堂。
教授正在講非虛構寫作的倫理邊界。
PPT上放出一本書的封麵:
《我曾站在天台,隻為等一句‘你還好嗎’》
這本書曾引發巨大爭議,教授說,它讓我們思考:當個人痛苦成為公共敘事,誰該為後果負責
台下學生議論紛紛。
作者後來怎麼樣了有人問。
教授搖頭:不知。她從此消失。
教室最後一排,一個女生靜靜聽著。
她留著齊肩短髮,戴細框眼鏡,穿米色風衣,氣質沉靜。
她低頭翻開筆記本,上麵密密麻麻寫著:
>
真實不是武器,也不是商品。
>
它是責任。
>
寫下它的人,要準備好承擔它的重量。
下課鈴響。
她合上本子,起身離開。
路過講台時,教授叫住她:沈同學,下週的期中作業,你準備寫什麼
她微笑:寫一個關於‘如何把傷疤變成光’的故事。
教授點頭:期待。
她走出教學樓,陽光灑在臉上。
手機震動。
一條新訊息:
>
【鹿鳴書係】
>
沈知晚女士:
>
您的匿名投稿《晚風》已通過初審。
>
我們想邀請您擔任‘真實青春’係列新主編。
>
——周敘白
她看著名字,笑了。
回:**這次,換我來守護彆人的故事。**
---
晚上,她回到出租屋。
書架上,整齊排列著她的收藏:
《被利用的青春》
《我曾站在天台》
《心理學與敘事倫理》
《少女筆下的光》
她打開電腦,新建文檔。
標題寫:**《她那時候還年輕》**
光標閃爍。
她開始寫:
>
她那時候還年輕,
>
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,
>
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。
>
>
可她依然選擇相信——
>
即使被傷害,也要繼續發聲;
>
即使被誤解,也要堅持真實;
>
即使世界閉嘴,她也要替沉默的人,
>
說一句:
>
你還好嗎
窗外,城市燈火如星。
她按下儲存。
檔名是:終稿。
-
點擊彈出菜單